崇龛镇狮子坡(今镇政府后面那山),又名漏孔山。在其半山上,有“明月山”三个字,是陈抟写的。到了晚上,三个字发着白光,银光闪闪,在十几里外也看得非常清楚,但走近崇龛场镇所在地,看起来却很模糊。到山上去寻找,什么也没有,很是奇怪。1958年修建崇龛水库,把山上石头打了,三个字也再看不到了。
扫一扫,微信购票
扫一扫,倾听陈抟故里
崇龛镇狮子坡(今镇政府后面那山),又名漏孔山。在其半山上,有“明月山”三个字,是陈抟写的。到了晚上,三个字发着白光,银光闪闪,在十几里外也看得非常清楚,但走近崇龛场镇所在地,看起来却很模糊。到山上去寻找,什么也没有,很是奇怪。1958年修建崇龛水库,把山上石头打了,三个字也再看不到了。
在陈抟老祖睡仙山的背面半山腰上,有一洞,称为神仙洞,也称陈抟洞。洞内有石床、石凳、石龛等遗迹可寻,据称是陈抟修道炼丹的地方。该遗迹于1958年修造崇龛水库所毁。
相传宋初,崇龛山路闭塞,百姓没有河流船只运输粮食、货物,于是向修炼的陈抟老祖求诉。为了解救民间疾苦,陈抟遂施大法,向左右两边的天空各画了一条长线,倾刻间,雷声大作,大雨倾盆,电闪雷鸣,只见他潜心修炼的两条青龙腾空而起,右边一条落在遂宁市的大安与崇龛之间,左边一条落在安岳县姚市与崇龛之间,化成两条碧波淼淼的河流,左右两条江河流经崇龛时犹如两条巨龙汇合在一起。后来人们就将这两河交汇之处取名为双龙汇。
据说当年陈抟举进士不第,遂云游四方,所交多是高道隐士、修炼仙人。陈抟隐居明月山八角井修炼。一日,春光明媚,菜花盛开。陈抟正踏青赏花,本是艳阳高照的朗朗晴空,忽然大雨倾盆,待雨过天晴时,一轮若隐若现的彩虹升于天空,缓缓化作一座石桥,架于流入琼江河畔的一条小溪之上,两位老叟从桥上向陈抟迎面走来,陈抟见是八仙人物吕洞宾、李琪二位仙人,便虚心求教。从此,三人交往甚密,遂成好友,这座小石桥便起名为遇仙桥。
崇龛的菜花奇观,除了与土壤、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关之外,相 传还与陈抟老祖修炼有着不解的渊源。早在宋朝年间,因陈抟在此修行布道,故明月山周围兴修了不少庙宇和摩岩造像,庙宇香火旺盛,游客络绎不绝,当时为供给白沙寺、埝口寺、牛尾寺、梓童寺、青龙寺、凡林寺六个寺院僧人吃素和上香火所需的大量菜油,坝上的百姓就开始广种油菜。因为一到春天,满坝的菜花一片金黄,所以这个坝就取名菜黄坝。
据说陈抟在崇龛的时候,见到一个老太婆很穷,就给她一些米,上她撒到她家的水井里。从此,这井水就变成酒,老太婆卖酒致富。但她不满足,说酒有了,但没有酒糟喂猪。陈抟听说后,很感慨的说:“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,凉水变酒卖,还嫌猪无糟!”说完,用他的佛尘向井里一晃,从此,,井水再也变不成酒了。
紧靠崇龛镇的狮子坡,名如其形,因其山形酷似狮子而远近闻名。据称,其山形异常雄壮,郁郁葱葱的树木使得石狮子更显得有几分活灵活现。所以,崇龛镇素有“青狮白象锁水口”的奇特地理特征。青狮即为狮子山,白象即指琼江对面的烟波岭。在狮子山脚下的琼江河里,有一处称为郭家塘的地方,相传为石狮子的金响铃掉到此处。所以,此塘无论怎么干旱,都常年有积水。如果水枯至塘底的话,马上就要降下大雨,确保金响铃不至于露出水面。
“两园”(包含一花和一图)(名贵花卉植物园和油菜博览园)
陈抟(?—989),崇龛人,生于唐末五代,字图南,自号“扶摇子”,宋初著名道士, 道教中被列为了“高道”一类,道徒们奉其为道教至尊,称“陈抟老祖”。周世宗赐“白云先生”,唐僖宗赐“清虚处士”,宋太宗赐“希夷先生”。后潜心于钻研道学,足迹遍布武当、华山、峨眉、蓬莱等名山大川,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、方术和儒家修养、佛教禅观会归一流。陈抟于后晋天福(936~944年)中曾入蜀,从邛州(今邛崃)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“锁鼻术”,人谓其“每寝处,多百余日不起”,“或一睡三年”, 故有“睡仙”美誉驰世。据传,陈抟享高寿118岁,方才仙逝,为中华长寿第一人。